2012-08-26

從一本描寫瑞典犯罪案件的德文小說,談作者筆名

暢銷書候選人醞釀要寫些什麼書

南德報版版主湯瑪斯.史坦費爾德(Thomas Steinfeld)與漁人社社長尤葛.博恩(Jörg Bong)都用筆名出了書,莫非這是出版社的新策略?文學小品玻璃杯裡刮起了《暴風雨》,萊能.莫立茲(Rainer Moritz)提出他的評論。

書友不該把虛構角色與真實人物混為一談,這是對文學學術該有的起碼認知。然而,就算書友自己是專業讀者,在現實的生活中,他們自己都會察覺出一股難以抗拒的心靈渴望,要從小說中的關鍵小說的情節發展,探索出可資效法的榜樣。從人們有記憶以來,文學小說老是讓書友們咀嚼出書中的味道 ── 就從他們緬懷在托馬斯.曼恩(Thomas Mann)《布登勃洛克家族興衰史》,到後來的托馬斯.柏恩哈德(Thomas Bernhard)《伐木》上,就能見到他們意猶未盡的表情。

一部描寫瑞典犯罪小說《暴風雨》也是如此,漁人出版社才剛用皮爾.約漢森(Per Johansson)筆名把《暴風雨》推出上市,這麼一來,這本書在小說欄區,讀者一眼就聚焦在《暴風雨》的上頭。在此之前,漁人社社長約葛.博恩(Jörg Bong)就曾用基恩.呂克.巴納雷克(Jean-Luc Bannalec)筆名出版《Dupin警探長調查一起謀殺案.布列塔尼關係》,透過筆名讓他轉到輕鬆專業的領域。所以,博恩就希望他的作者,也就是南德報文學版版主湯瑪斯.史坦費爾德,跟他一起這麼做,樂見他從省思文化知識份子的角色跳脫出來,在寫作《暴風雨》的小說上,有個呼吸的喘息空間。然而,與這情況不一樣的是,目前這個時代,就算有少數的傻蛋揣測著,如果知識份子害怕他們外部的正派名聲,而得躲在筆名背後寫文章,這些人若還是這麼認為的話,而這些文章不是評論Agamben、Sloterdijk、或Blumenberg哲人哲事,這,就沒有什麼好談了。

在文學小品玻璃杯裡刮起這場風暴,讓人注意到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暴風雨》小說是寫了什麼內容,漁人社對此反應遲鈍是到了幾乎沒什麼概念地步,書友會怎麼事後諸葛來看 –– 漁人市場部把這本書目編列到行銷案。至於,作者用筆名發表文章,這是一直以來就有的現象,他們會以不同的理由使用筆名,不過,就只有漢斯.馬格奴斯.安森貝爾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用了筆名,是為了想要享受《他的安靜》。況且,書友若是把一位可笑作者的簡歷拼湊在一起,在做法上,讓人以為這本德文小說是從瑞典文翻譯過來的一樣,還有,與作者史坦費爾德熟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受到拜託,幫忙吹捧一本顯然不是他這麼信任的文章,這時,說的好聽一點,就該這麼形容 ── 這是在說膚淺的書店人員,以及這是一種欺騙讀者的行為。從《暴風雨》第二版銷售量一路走下坡的情況來看,這就突顯出這本書出版過程的荒誕離譜處。

讓人感到驚訝的第二個地方,聰明的湯瑪斯.史坦費爾德還是繼續讓寂寞呼喚的人在沙漠上,幾乎所有他的同仁所作出的各種解讀,都讓他當成是「胡言亂語」打了回去,而且沒打算好好清潔打掃,當時,他要求把不怎麼親切的書中主角克里斯提安.麥爾(Christian Meier)用不怎麼美好方式給送到另一頭,當然,他想到了前上司,法蘭克福彙報主管法蘭克.席爾馬賀(Frank Schirrmacher)。克里斯提安.麥爾是一個「純粹抽象的角色」,這個角色又是從史坦費爾德「不是平常的我」構想出來的角色,需要補充的地方就很少了呀。

第三個層面,文學評論人愛兒馬.奎克勒(Elmar Krekeler)在世界報對作者本名/筆名模式 ── 博恩/巴納雷克(Bong / Bannalec) 與史坦費爾德/約漢森(Johansson / Steinfeld),暗示這可能意味出策略的變動。出版發行人與書店人員對於營收微薄有更多怨言的書目,由於市場對於那些沒有需要解釋書目的響往變高了,而這就讓市場文宣正好有了可發揮處。因為嚴肅一點的作家,趁機讓自己的發言偏向嘲諷與固執己見,對補救書目銷路困難。

那麼,為什麼暢銷書候選人不去醞釀寫些什麼書,自己為出版內部工作研討會寫出相關書籍,或是出版社把委託案的數量提高呢?這就能省下時間與精力,何況,看起來,這對提振低迷的景氣是一條有利的途徑。這與文學沒有任何關係,就看看皮爾.約漢森的《暴風雨》吧,並不是在一開始就通過,一個人不要言過其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