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德國書市該呈現出什麼樣的美麗新世界?今年在德國圖書高峰會議「柏林書商大會」上,五十五項未來公論議題廣受業內人士討論。本篇報導繼續這個辯論話題。零售書店業主露絲.克玲肯貝兒格(Ruth Klinkenberg)提出她的看法:書店人員得為書友帶來眼前一亮的特別驚奇感。
法蘭克福媒體學院(Mediacampus)在八月份時將邀請實體零售書店業者參與ㄧ場以「擴展零售書店 ── 非書類的致勝之道。」為標題的高等研習營。就五十五項公論議題第十二項:書店零售業的銷售營收下滑時,業主得在騰空的面積上,以銷售新商品來彌補營收的流失?(餘詳參本部落原址)
零售書店走在這個趨勢上,現在已經讓人看到端霓 ── 圖書市場上的書,多的就像是過江之鯽。從我的角度來看來,魚兒活潑亂跳,讓人看的有些眼花撩亂。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以書店專業人員自居的書店業者可是得冒著昏倒的危險,咬著牙、孤注一擲的一路挺下去。就我的瞭解,非書項目的定義是指:商品,非印刷形式、或是以任何其它表現形式的商品,這商品也包括圖書。
德國圖書業實行固定價格(Preisbindung)行規,這對我們實體零售書店在書市上繼續的存活不會有多大的好處;這個行規只會讓圖書普及率更加的綿密、並讓圖書文化呈現出多元的豐盛面貌、並讓四面八方的書友意見獲得更多的舒展機會。論到多元化的相關性,這對零售業來說是最好的(或是說也是最糟糕)一條路。實體零售書店老是把多元化放在一邊涼快。如果說,零售書店從供應面上可選擇的商品變的更為寬廣的時候,這就會把零售書店帶往比較帶有「安全感」的書目那頭走,眼睛盯著熱門暢銷排行榜的上頭轉、隨著趨勢上演來段協同共振、另外再加上談話節目的推波助瀾;這麼一來,可不,書店業者全都長成了一個模樣兒、讓人在零售書店的大鍋菜裡頭看不出這家書店的特色和那家有啥不同;零售書店一窩蜂尾隨的結果,到頭來卻是讓亞馬遜撿了個大便宜。
圖書業踏上一條讓人無可厚非的改革之路,從實體零售書店的角度來看,有心想在這條路上走的可長可久的書店業主,我相信,這唯有向書友證明─ 自己的書店還是一個吸金聚寶盆,讓他們一腳踏進書店來,便不得不打從心底發出讚歎哪!而不是讓書友在還沒走入書店,便能掐指一算,就算出閣下書店一成不變的老套。站在零售書店的立場,當然這塊聚寶盆的招牌得要時時擦的亮晶晶,這就得從培養自己成為一個「耳聽八方」、又能「眼觀四面」的包打聽,來掌握到書店相關書目的來源;對於書本的題材內容得表現出一付樂在其中的敬業態度;碰到書友的考問還能隨時端出恭候大駕光臨、樂於交換心得的實際行動。這,並非僅是在柏林書商大會上被拿出來作作表面文章而已呀!對中小型書店業主而言,這文章裡頭,可是大有學問,別有一番洞天的學問!
當然囉!我們可從零售書店對外祭出的活動號召、在市場上的行銷表現、在書友你來我往談話互動的機會上,來想出拉升書店業績的奇招。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是能考慮讓零售書店採取縮小營業面積作為替代塞滿現有零售空間的選擇方案;這個變通辦法也只有當公論議題第八與第九所述內容(參見:文末補註)不是在被料得太準的情況下,方能行得通。換句話說,出版社還是要將零售書店繼續視為是他們最重要、或者甚至是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如果說,出版社提供給零售書店折扣條件的比例高低,可以是按照零售書店配合出版社在市場上行銷活動的實際參與度來決定;也就是說,折扣並非僅是按照零售書店實際銷售額的多寡來計算。
過去長久以來,一直被我們沒有認真拿出來研討的這項特別商品「圖書」,我在此要附帶一提,之前業界同仁迪特里奇.矗.克朗朋 (Dietrich zu Klampen)發表「我們得為紙本書的信心發起造勢活動!」一文(參見連結 ),我深表贊同 ── 我們得對圖書業本身的瞭解、以及我們身為圖書業工作的人,得為圖書業的自信心建立起更加敏銳的覺知力。
補註:
第八項:許多出版社透過實體零售書店銷售出版品的依賴性得要調低?
第九項:出版社的商業支付模式得按工作效能、利潤達成標準進行合理檢視?
下週,請期待德國出版書商協會總經理亞歷山大.思基皮斯(Alexander Skipis)撰文發表協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