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1

慢媒十四點品質宣言 ── 慢、久、遠 ── 以慢制快

專訪:慢媒策略顧問莎比麗雅.大衛 ── 我們踩到一條敏感神經線

受到科技創新壓力的德國圖書業面對未來何去何從的大哉問時,在2011年拿出的魄力比起過去任何時候還更積極。擔任 Slow-Media 科技創新策略顧問與研究員的莎比麗雅.大衛(Sabria David)提出建言:踩下油門,把慢─媒─思維(Slow-Media-Idee)輸入速食文化市場上,紙本書與數位產品因應的道理也是相同。

市場引領風潮在這個時候得看科技公司是怎麼在帶頭引導 ── 出版社與書店跟在後頭追。這樣的說法說的到底對不對?
大衛:對我來說,我寧可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移動。移動本身已經讓人看的很相當清楚,移動轉化,是怎麼在改變媒體 ── 或許這也包括,為什麼有些人因移動陷入疲於奔命狀態;要不,就是感到壓力上身。

您能詮釋這是什麼樣的狀況?
大衛:移動,指的是某種系統,由可銜接的個別元件組成,不過這些個別元件又能自由銜接在一起。如果您從系統中取出一個個別元件,或把更多新的、甚至非常重要的元件加掛在系統上,系統設備因此失去平衡,先是亂成一團,直到每個元件又都找到自己的新定位,它才會再度回到平靜的運作狀態。

您怎麼解讀書市目前處境
大衛:肯定的是,數位媒體與文化科技是書市缺少不了的兩項重要新增元件,移動進入書市,搖晃的比過去任何一個時候都還要激烈,書市尋求的新平衡感尚未重新確立。我們目前處在一種尋找階段 ── 也就是問,為什麼而尋找的大哉問階段,以紙本書為例,要是為書本打上問號,這就是在問紙本書的特質是什麼:所以,要放棄的是哪些的媒介體,哪些得要拉上舞台。整體而言,我認為紙本書得要反求諸己,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繼續向前走,換句話說:紙本書得更有紙本書的樣子。

到底紙本書還能不能轉變成這個媒體移動中心?
大衛:現在還言之過早。從訊息消費速度角度來看,常常講求的是快速流動,但對紙本書來說,未必未來就能跟上瞬息萬變的訊息腳步 ── 不過,這不是說,我們同時就該把紙本書束之高閣。紙本書的未來端賴製造者與貿易者是如何發揮媒體特質優勢 ── 專注在數位無法取代的實體獨特性上。

紙本書的獨特性指的是?
大衛:就是它的獨特功課,也就是把紙本書原本的特質再次發掘出來,就好像紙本書的題材性質,不過,我甚至不會就這麼貿貿然的行動,這指的可是一段過程啊!

這段過程,圖書業已經考量了好多年,有沒有走錯路?
大衛:為什麼會走錯路呢?所有人都與這場圖書變革脫不了關係,現在還不是概念已趨成熟完備的時候,而是每個人都還在找尋媒體新架構要怎麼運作的答案,但只有一件事才是重要:一個人,不要在目標之外作文章,可能的話,運作過程最好是有建設性,而且是在非意識形態下在架構新概念。

您的意思是建議圖書業得要多點耐心?
大衛:確實如此。數位媒體與印刷媒體在市場的前線交鋒,就不要繼續在上面作文章。我們從經驗中學習到,與其把精力花在話鋒辯論上,根本就看不出有何益處。倒不如把文章關注的焦點放在兩者之間的關聯屬性是什麼,哪些媒體彼此之間是在配套運作,這才是雙方辯論邏輯的大哉問。

就因這個緣故,所以您在兩年前開始著手擬定這份慢媒宣言(Slow-Media-Manifest)是嗎?
大衛:確實如此。當時的情況是:有些人抱持觀點,網際網路是所有人的萬靈丹,木頭媒體時代終究要走入歷史 ── 另一批人認為,品質只在紙上呈現;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持這兩端意見的人不盡然是對的:品質的好壞不在傳遞形式上,也是有很好的廢棄物能夠躍然紙上,這就好像,人們能在網路上發掘到高層價值的深入資訊一般。我們對它的認知到了後來就會出現疑問:如果說品質與傳遞形式無關,不論是紙上內容、或是螢幕像素的來去移動 ── 那麼,品質優劣要如何判斷?這個答案,我們在文章後面列出十四項宣言(原文連結)

慢媒宣言訂立哪些目標?
大衛:有三分之一的目標是為媒體表現而訂。慢媒指的並非媒體格式,而是一種生產與使用媒體的形式,也就是說,媒體是在長時間延續下,具有方向的進行導引討論、闡述、與進行對話的連結。當然,慢媒也樂於推薦。

自從慢媒宣言對外發表以來,世界走的有多慢呢?
大衛:雖然還無法完全徹底改變,不過,有許多人已在行動。世界上,許多人在討論慢媒宣言,以及相關的牽聯 ── 這就表示,慢媒壓到人們一條神經敏感線。人們感到舊有體制起不了作用,不過還弄不清楚,究竟是哪種的新體制對於他們的目標才有益處,可能的情形,這段過渡適應期得要花上五年到十年。

在您的宣言議題中提到專注的警覺性、持續力、單獨表現,品質性:這種概念是否把慢媒說的過於抽象而脫離現實了?
大衛:抽象頂多只在第一眼,對我們來說,這關係到該以什麼樣的立場來塑造媒體 ── 扮演媒體企業角色,要如何與客戶交換立場,舉出具體的例子:zeit.de 《一剎那間》專欄看板,該報總主編 Giovanni di Lorenzo 每週在該專欄發表一篇印刷版的最新發展 ── 就把影片當成是開胃菜,帶動、參與讀友們的討論,並把他們團結在一起。從基本思維架構來看,這過程進行的相當緩慢,並且出版社還能把這當成是創意點子在社內轉化執行。在我看來,討論時的邏輯因果與次序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這能讓讀友建立起穩定的連結,與參與討論的忠誠度。

目前有幾家連鎖書店業者在整裝店面,他們在書架上供應較少的書籍,並加重遊戲產品、辦公室文具用品、飾品的比重。這會有多麼慢啊?
大衛:書店製造這樣便利氣氛,圖的是客戶消費快速上 ── 而不是在慢媒上下功夫。我無法想像的是,這樣的連鎖書店能夠建立出長期穩定的忠誠客戶群。

在慢媒的理念裡,您認為他們該如何改進?
大衛:答案就在書中,就從培養閱讀做起,透過談論、交換心得來進行改變。書店店員得給書友一個好理由,為什麼他們要到您店裡購物,而不是透過網路購物呢?

這聽起來像是小眾市場概念。是不是慢媒體可能只適合那些付得起大筆開銷的文化菁英份子?
大衛:反射作用從來就不是一種群眾現象。我們常常看到小眾與大眾市場同時存在,有的人喜歡逛超市,也有的人愛在週末市集購買新鮮蔬果,或者,有的時候,有些人在週末寧可做這,做那,這些都有可能。長遠且持續的概念在放「慢」腳步時,這就變得越來越重要,這麼一來,看事情的角度就不只看在短期快速投資報酬率上,這項法則並非只適用在媒體上。

資金會不會不夠用?
大衛:慢慢調整,這不需花費多少錢,反而是以策略性的眼光在向前謀略。書店與出版社應該以經營持續性的長遠目標作為規劃前題 ── 計劃綱領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不是到了隔日就得淘汰,企業建立出本身的忠誠度,鞏固企業形象,而不是在明天就想要獲得回報。

您相信圖書業能做到慢媒宣言的品質感嗎?
大衛:當然,因為圖書業者樂於實驗,這就夠了啊。市場上一片鬧哄哄,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而且這場混亂也不會拖的太久,未來幾年之中,市場就會理出架構的新秩序,並且提出證明。

Slow-Media相關主題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