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力斯.朗恩道夫(Boris Langendorf)是圖書領域營收數據的觀測人,他得為書市每天進出數據作出評估。Boersenblatt.net請教Langendorfs Dienst的發行人,是不是在某些的日子,感覺特別像是在過愚人節呢?
新科技在市場上日新月益,毫無疑問,這是一件挺吸引人的事兒。誰要是能在市場上獲得階段性的成功,就不會遮掩自己的光芒。一次的訊息,就算沒用懷疑的眼光去解讀訊息中的數據正確與否,訊息還是能有一股虎假虎威的氣勢,事實上,有人在第一眼讀到這樣的標題,就會問,是不是有人在開愚人節的玩笑啊!會生出這樣疑問來,這也是很自然的事。
我舉出有聲書的一個例子:Lübbe Audio發佈1月10號的市場訊息,標題第一句寫著「有聲書下載量,頭一回多過實體書銷售量,接著到了第二句,才用但是,來作出有條件的解釋:……這是指Eschbach的《萬物之主》(Herr aller Dinge)。」在去年聖誕節的時候,這本有聲書的下載量竟是CD銷售量的兩倍之多。
有聲書下載突破關卡,CD產品的終結、或者甚至是紙本書?趨近細觀,這些產品的爭議點可就減少了許多:
• 在這裡,就只指產品銷售量的數據;若是從產品營收來看,就會產生另一種關係評比,因為有聲書下載變型版的價格比較便宜,有的還濃縮部份的內容。
• 我們在這裡,談的顯然是一種很特別的聲音仿射書目,從不同有聲書變型版的件數來看,總共是紙本書售出量的60%,而出版社自己取12%,當作是市場一般行情。
有聲書製作人就能因此擁有良好的社群關係,因為斗大的新聞標題,就能為數位相關的銷售成果變成傳統式的訊息。這方面,線上業者Amazon.com可說是大師級的新聞炒手,從亞馬遜公佈過的訊息來看,從2009年就已經開始傳出,亞馬遜在「聖誕商機」期間,售出去的Kindle檔案,比起紙本書還要來的多。
事實上,就算亞馬遜在書籍宅配服務上,理論上就沒能ㄧ次在聖誕夜,把書及時送到書友的手上,就以12月25日聖誕節這一天來看,例子是,許許多多收到Kindle閱讀器的人,會在這一天為Kindle灌入心靈養份,於是有許多的公共版權書目,就這麼讓人免費灌進Kindle的肚子裡,但是這可得要保持緘默才好。
從自然法則來看,尤其是在聖誕節之後,老是讓人看到這樣的情形,這就好像在過4月1日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