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7

文字權術,不在贏過多少人,而在幫助多少人!

著作權 ── Argon發表立場聲明,我們沒有人是評價者……

Argon 出版社在網站上發表立場聲明,針對著作權法的火線話題提到:「我們沒有人是評價者,並且更加不是評價工業!」。位在柏林的這家有聲書出版社在著作權辯論時,反駁特定字眼,尤其是「評價工業」標籤。 

在著作權的辯論中,工業的定義透過各種樣貌,老是不斷的在重覆 ── 內容工業、圖書工業、或評價工業。Argon出版社的Kilian Kissling在聲明文中提到,「現在我們知道了」,他指出「在激辯中,有人也喜歡把文字當成武器來用……,使出這種招術的用意,就是想把自己所要表達的期許字眼,能夠在辯論討論時獲得多數人的認同」,還有:「這若是用在著作權的例子來看時,也是如此。那麼是誰在刁難進力爭上游的小型出版社呢?或許,就連他們基本的生存條件都想要拿走?」不過,在遊戲中帶進評價工業字眼的這個人,就喜歡在這裡、或是在那裡,讓人的希望破滅。「這不就成了……評價者在遊戲中進行評價時,這一面是創意,而另一面,是讀者?從整體來看時,當然這就是一種工業。」── 所有與工業有關的言下之意。

Argon出版社提到,發掘出版主題與作者,文字定稿、編排印製,以及在市場上行銷 ── 這些過程沒有哪一樣是與工業程序有關。而且,「這個主題的本身,從事交涉的這個人,能夠因此負擔得起生活支出,並且在交涉中所形成的支出,到了最後,得以在圖書價格的形式下,從閱讀群眾中來要求取得。」德國音樂授權機構(Gema) 對抗Youtube過程的最新判決,到了後來,這也會在出版社援用。結論:「在辯論討論中,用到評價者與工業定義時,這就是一種蓄意的強調,在我們的圖書業內,就不該允許有這樣的行為。」

Argon發表立場聲明,請進入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