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8

卡特爾局反壟斷調查 ── 化危機為轉機的智慧

市場壟斷者的工具

美國司法部針對蘋果集團與美國數家出版集團展開市場反壟斷調查,該等企業受到外界質控之處,非法操控電子書價格。亞馬遜在媒體市場上致力發展成為市場的壟斷者,這麼一來,市場競爭監督機構就在非自主下成為線上業者的工具,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編輯米歇爾.羅斯勒.葛亨(Michael Roesler-Graichen)的解讀如下:

市場競爭對製造力並未加以約束。生產製造若是透過干涉、或是過多的協議來加以調整時,就會以國家主導經濟、或是計劃經濟的字眼來加以形容。從極端的例子來看,這就讓人看到市場競爭陷入死前掙扎時的狀態,而這只會讓經濟的潛力無法施展。就連美國司法部市場競爭監督機構都相信,自由市場的經濟信條會走向這樣的田地。在幾天之前,卡特爾局針對蘋果與美國五家大型出版集團(當中也包括Holtzbrinck出版集團旗下Macmillan出版集團)展開反壟斷調查,指控事項:介於蘋果與出版社之間進行非法價格操控,而代理模式(Agency-Modell)就成為眾所週知的關鍵詞彙。

不過,若是完全跳脫出壟斷調查程序的結果,就會從問題當中看到,介在業者與供應商之間的協定,是否真的能拿出什麼樣的證明,這就讓人強烈懷疑,官方反壟斷的官員到底知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些什麼。政府相關單位運用合法的公用機制,卻不由自主讓自己成為媒體市場上另一股崛起勢力,也就是在媒體市場上致力發展成為線上壟斷業者Amazon.com的工具。反壟斷的監督者所採取的每一個步驟,是在避免朝向競爭保護方向行去時,卻也同樣在為壟斷者讓出許多的空間。因為出版社在從代理模式反轉的過渡期間 ── 也就為線上業者騰出相對的空間,特別是當線上業者對電子書採取低價策略的激烈手法時,就能在不受處罰下持續前進。

如果美國圖書業還是這麼繼續的席捲一空,而出版社就靠著一家大型的線上業者來灌溉,而這家業者,就相當於照顧圖書與媒體業者的同義詞,接下來,這會發展成什麼個模樣呢?在未來的這幾年當中,我們就能看得出大概的脈絡。那我們就只能期待到了後來,在歐洲的出版叢林中,歐洲委員會碰到這種同樣讓人質疑的時刻,能夠證明出自己是具有足夠的遠見,不會成為幫助全球網路集團成型時的推手。